標準作業的三要素
標準化作業的三個要素包括節拍時間、標準作業順序、標準在制品數量,通常這三個要素結合在一起用“標準作業組合”表示。
根據標準化作業的要求,所有作業人員都必須在標準循環時間之內完成單元制品所需要的全部加工作業,并以此為基礎對作業人員進行訓練和對工序進行改善。
1節拍時間
節拍時間(TaktTime)是指各生產單元內加工一個單位的產品所需要的時間。公式為:
一天的必需數量=一個月的必需數量/一個月的生產天數
節拍時間一(每期的可用時間一每期的扣除時間)廠一天的必需數量
此公式決定的節拍時間會因操作者的不同而產生差異。這個時間等于給每個操作者定了一個標準,超出這個時間,就說明操作過程中有不合理之處,也就是有浪費,這時就該考慮進行改善,以遵守節拍時間。
例如,考慮一班制的生產排班情況,每個操作工被安排工作8.5小時(510分鐘),其中30分鐘午飯時間以及2個15分鐘的休息時間,客戶需求為450單元,這個區域的節拍時間是多少?
可用的時間=510分鐘=30,600秒鐘
扣除時間=30分鐘+(2×15分鐘)一60分鐘一3,600秒鐘
客戶需求=450單元
節拍時間=(每期的可用時間一每期的扣除時間)/N:期的客戶需求量
=(30,600—3,600)秒/450單元
節拍時間=60秒鐘/單元(零件)
(因此,基于一班制的生產計劃,工廠必須每60秒生產一個質量合格的零件來滿足客戶要求。)
標準化作業要求生產速度必須與節拍時間相一致。然而,為了彌補可能出現的損失(例如,一次合格生產率和停機損失),許多制造系統必須以比節拍時間快很多的節奏來安排生產。意識到這種安排有一定的成本,必須采取行動來消除產生這些損失的根源,從而使生產
系統以約等于節拍時間的節奏生產。
2標準作業順序
標準作業順序是用來指示多技能操作者在同時操作多臺不同機床時所應遵循的作業順序,即作業人員拿取材料、上機加工、加工結束后取下工件,及再傳給另一臺機床的順序。多技能操作者必須在標準循環時間內完成自己所承擔的全部作業,以確保在同一生產單元內或生產線上能夠達成生產的平衡。
標準作業順序是指為了完成一項作業,操作工必須遵循的一組工作要素的特定順序。每項工作要素包含一系列的動作。例如,安裝新的燈泡就是涵蓋了一系列動作的工作要素:取燈泡,將燈泡移動到燈座上,插到底,然后擰燈泡四圈。
以換燈泡的工作要素和標準作業順序為例,當定義工作單元時,應考慮以下動作分組原則:
·可以交給其他人做的工作要素。定義一個工作要素,包含完成一個任務所必需的所有動作。在進行生產線平衡時,一個工作要素就很容易交給另一個操作者來執行,例如,換燈泡的工作流程中工作要素4一安裝新燈泡,正如前面定義的,包含從取燈泡到將燈泡擰進燈座的所有的動作。這個工作要素可以容易地從一個操作工轉移到另一個,因為在開始和結束時操作工的手都是空的。
·要素時間。工作要素的時間長短是很重要的因素。如果時間很短的話,就很難精確測定循環時間。例如,擰燈泡一圈這個動作就由于太短而不容易測定。如果時間太長的話,在操作工之間轉移工作要素也很困難。比如,將“摘去燈罩”和“取下舊燈炮”定義為兩個工作要素就比定義為一個較長的工作要素方便。
·明確定義始末點。為了較為準確的測量一個工作要素的時間,必須定義工作要素的起始點和終止點為一個特定的視覺或聽覺事件。比如,將“摘去燈罩”的起點定義為“手接觸到燈罩”就比“伸出手取燈罩”要準確。
·地理位置。在定義一個工作要素時,包含的所有動作都必須發生在同一個地理位置。換句話說,那些通過走動可以區分的動作不能出現在同一個工作要素中。在上面那個換燈泡的例子中,“取梯子”和“摘去燈罩”不應該合并在同一個工作要素中,因為這兩個動作被走動分開了。
·不能將走動定義為工作要素。走動不是一個工作要素,走動是分開不同的工作要素的典型標志。如果一個工作要素需要走動,比如取梯子,那么這個工作要素不能稱為走動,而應該稱為“取梯子”,這樣走動就被包含進了這個要素之中。
定義一項工作的標準作業順序時,圍繞人的動作來組織一項作業并產生有效的標準作業順序是很重要的。這種關注于操作工的方法所生成的標準作業順序,將支持高效地生產高質量產品,并減少由于過度勞累產生的工傷。當安排標準作業順序時,需考慮下面的問題:
·消除或減少非增值工作,比如走動或者過長的伸展。
·對要素進行排序使其包含內在的質量思想。
·消除變異根源。
·避免設計那種無論體力上還是精神上都很難在一天內持續進行的工作。例如,那些大部分只需一只手操作來完成或者需要精神高度集中的單調工作。
記住:一個穩定的環境是操作者重復操作的前提。實現穩定環境的前提是無故障的設備、高質量的零件以及設計良好的標準作業順序和最少的在制品。
3標準在制品
標準在制品數量,是指在每一個生產單元內在制品儲備的最低數量,包括仍在機器上加工的半成品。’使用在制品庫存的目的是在已分配的循環時間內滿足零件的生產,使操作工或機器無需等待下一件零件。
如果沒有這些數量的在制品,生產單元內的.一連串機器將無法同步作業。換句話說,標準在制品數量規定了作業人員在進行標準化作業時,絕對需要的零件、部件、半成品等的最小限度的數量。由此,標準化作業可以減少在制品存量,并使之維持在最低水平。
遇到下列情況中的一種,可能需要采用標準在制品庫存:
·自動化流程。
·操作工之間的傳遞。
·操作順序與生產流反向。
·流程間存在傳遞時間。
當操作工加載和/或卸載自動化機器時,引進標準化在制品庫存使工作更加有效。當機器循環運行時,操作工可以離開機器。
- 膜結構知識2019-03-20
- 膜結構景觀設計引領建筑業新潮流2019-03-15
- 膜結構停車棚注意事項有哪些?2019-03-15
- 膜結構設計階段需要考慮的問題2019-03-13
- 膜結構裁剪及加工制作方法2019-03-13